[本文要点]
1.《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是庄子所写。《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
2.重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源自 ( )
A. 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 谏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
2. 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来源于 ( )
A. 论语 B、《孟子》 c. 庄子 D、《左传》
3. 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 )
A. 无限的 B、有限的 c. 巨大的 D、重要的
4. 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 )
A. 庄子 B、河伯 c. 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若
5. 下列人物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有( )
A. 孔子和孟子 B、庄子和老子 c. 荀子和韩非子 D、孔子和老子
二、多项选择题
1.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 ( )
A. 运用寓言 B、汪洋恣肆 c. 广泛设喻 D、借用历史 E. 想像丰富
2. 庄子一书,共33 篇,分 ( )
A. 上篇 B、下篇 c. 内筒 D、外篇 E. 杂篇
3. 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法说理的有 ( )
A.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夏虫不可以语于水 c.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4. 下列成语,从任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
A. 舍本逐末 B、井底之蛙 c. 祸起萧烬 D、功亏一篑 E. 望洋兴叹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 拘于虚也.
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6.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7.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8. 计中国之在海内。
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五.简答题
1. 归纳出全文的层次内容.
2.《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阐释的道理。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涘: 辩: 望洋: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东面而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4)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驾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虚: 笃: 丑:
( 2) 这段话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3 ) 这段话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多: 卒:
(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 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1.A 2.C 3.B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CDE 3.DE 4.BE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穷:尽。 2.见:被 3. 殆:危险。 4.于:受。
5. 多: 夸耀。 6.莫:没有,没有谁。 7. 量:数量。 8.中国:中原地区。
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 况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4.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
5.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以显示学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
五.简答题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河伯观念的变化。河伯初以水大而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乃至见了北海才望洋兴叹认识到自己的微小。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 :写北海神若的观点。表现了在无垠的宇宙间,任何事物都是微小的,谁都不可盲日自满。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而河伯来到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以此自多,宇宙之间大小、多少是相对的,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二层进--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业都不过是”毫未”,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2.大小是相对的,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魏峨的高山,是由无数的砾石构成的;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河流百川汇集而成的。
六.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趣
1.(1)涘:水边,岸。 辩:通“辨”,分辨。 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
(2)面向东看去。
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 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3) 写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
(4)铺垫,由反而正,引出北海若的议论。
2.(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丑:鄙陋,此处指水小。
(2)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你见到了大海,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3) 类比法:用井底之蛙、虫类比曲士。对比法:将曲士与认识到自己鄙陋的河伯对比。
3.(1)多:夸耀。卒:尽,遍布。
(2)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
(3)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